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汇报

来源: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一年来,在国资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科协等上级部门领导支持下,我会各级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部署,以学会能力提升为抓手,在学术交流、产业联盟、科技服务、科普宣传、人才举荐、政府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活动载体,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服务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技体制改革等宏观战略要求,学会整合资源,坚持以建立行业技术发展报告制度、打造权威高端学术会议平台和培育精品期刊为主攻方向,加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实施精品服务工程,全面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一)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整体增强

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是学会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建设中独特作用的重要体现,权威的学科发展报告能够为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学会通过创建《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填补行业技术报告的空白,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跟踪研究》等现有技术报告提升相结合,共同形成较为完善的中汽学会行业技术发展报告制度,在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我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和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主业,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发展的立身之本。2014年,总会和分支机构全年共举办100余项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交流人数超万人次,交流论文1491篇。其中总会开展学会交流活动近50场次,参与交流人数4912人,交流论文728篇;分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69次,参与交流人数5089人,交流论文763篇。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的聚合效应逐步显现。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暨展览会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综合学术会议,会议集技术报告、技术首脑互动论坛、专题分会场技术交流以及技术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吸引了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同行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体现了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

2014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暨展览会于10月22-24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年会延续了 “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这一主题。包含2场全体大会高层访谈, 20场专题分会,13场技术分会,3场并行会议,5场颁奖典礼,2条技术参观路线,2家试乘试驾,1场汽车人才应届生招聘会,10000平米技术展览以及若干场次的展览现场同期活动。有近2000人参会,100余家企业参展,10000余名专业观众到现场参观。

年会共收到论文投稿685篇,经过评审,录取论文483篇,最终出版471篇。其中收录在《2014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论文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中的有393篇,将被纳入中国知网(CNKY)数据库;收录在英文《论文精选集》中的有53篇,将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全球发行并推荐至EI检索。此外还有25篇优秀技术论文被推荐到核心期刊《汽车工程》和《汽车技术》上发表。这些论文构成了13场技术分会的主要内容,汇集中国汽车行业的最新研发成果,是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深入解读。

本届年会首次引入“并行分会”的机制,将“2014中国汽车轻量化车身会议”、“第九届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研究研讨会”和“中国(苏州)汽车技术转移大会”纷纷纳入年会体系,进一步拓宽了学术年会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工程界学术航母”。

年会同期举行技术产品展示,定位于展示最新汽车技术成果,旨在深入交流汽车技术,引领汽车发展风向。本届年会技术展示面积达到10000平米,展示了车身、测试技术、节能环保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汽车生产与制造装备等领域内的最新技术成果,涵盖了汽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共有来自中、日、美、意、法等13个国家的一百余家企业参展,包括上汽、一汽、长城、长安、丰田、通用、沃尔沃,以及博世、大陆、德尔福、采埃孚、博格华纳、杜邦、莱尼、三菱等。

年会期间还组织自动驾驶及主动安全技术是试乘试驾体验、泛亚技术中心和同济大学技术参观,同时,对优秀论文、最佳人气展品进行了表彰颁奖,还在年会平台上举办了“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FISITA荣誉奖”、“十佳发动机”等行业重量级奖项的颁奖典礼。

此外,学会联合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首次推出针对汽车专业类高校毕业生的现场招聘会。这是落实学会一 “为汽车产业培养人才”宗旨,实现应届生招聘零对接的一大服务项目,也是一项试水项目。希望能借此机会,切实解决汽车人才紧缺、信息不对称的老大难问题,为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力量。

国际汽车变速器和电驱动技术研讨会的品牌影响逐步提高。2014年4月22-23日,由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主办,中汽翰思管理咨询公司协办的第六届国际汽车变速器及驱动技术研讨会(TMC2014)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圆满结束。

本届研讨会有38家公司和高校奉献了43场报告,50家公司展示了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来自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561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包括绝大多数国内的整车和变速器公司,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众多的零部件公司、工程咨询公司和13家新闻媒体的参与。

本届研讨会涵盖了4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法规、技术趋势和战略,二是创新的产品、研发及技术管理方法,三是研发成果和经验,四是热点问题的讨论。

本届研讨会针对当前各个企业在规划和现实研发方面的实际需求,既有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的战略性思考,又有技术、研发方面的解决方案及研究成果。无论是互动论坛的内容、演讲提问互动环节,还是与会代表的交流联络,均取得了明显进步。会议总体满意度有所提高,会议满意度由2013年的4.01提升至4.12,参展商数量从45家增加至57家,通过制作展商手册,为展商提前提供参会代表名单,协助他们预约感兴趣的客户沟通见面,加强为展商服务能力;通过邀请资深专家作为主持嘉宾,启发提问,进一步加深交流深度;通过高校和整车企业邀请论文,继续加强演讲报告评审等方式,挑选优秀论文进行现场交流;在宣传方面,采用与演讲、展示单位交换网站广告、鼓励他们邀请客户参与的方式,扩大会议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取得良好效果。

汽车轻量化技术交流渐成体系。2014年9月11-12日,轻量化联盟和中汽学会共同主办的“2014年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来自联盟内外从事汽车轻量化相关工作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为全体大会、分会场交流以及技术展览三部分。全体大会重点围绕先进高强度钢、铝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轻量化技术集成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了讨论;分会场围绕高强度钢的开发和应用、铝镁合金开发及应用技术、非金属材料开发机应用技术三个主题开展了研讨。会议共有30余场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的专业讲座,有来自国内外的10家企业在技术展览上展出了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展品。

一年一度的中国汽车轻量化国际研讨会打造了中国汽车轻量化产业技术交流平台,解决了汽车及相关企业之间轻量化信息不对称、技术创新方法不多的问题,拓展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已经成为汽车轻量化产业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受到行业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

第二届中国汽车车身轻量化会议于2014年10月23日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在首届闭门会议的基础上,尝试小范围对外开放,会议将邀请10款以上的车型介绍其轻量化理念以及材料工艺技术。并设立相关奖项,对优秀报告、优秀车型和优秀演讲者进行表彰。

轻量化车身会议作为我国唯一的车身轻量化会议,不仅是我国汽车行业和轻量化联盟向欧洲车身会议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联盟推动联盟成员单位间的知识共享、强化联盟单位合作和激励企业轻量化技术进步的新举措,对联盟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多产业联合的技术交流活动探索取得成效。2014年4月22 -23日 “2014中国汽车防腐蚀与老化技术论坛(VCP2014)”在北京圆满落幕。VCP论坛具有专业性强,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是国内唯一针对汽车行业腐蚀与老化技术问题的专业信息共享平台。

2014VCP论坛得到了整车、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积极响应,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历时两天的论坛,20位专家围绕着汽车防腐蚀与老化相关法规与技术趋势、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检测与评价、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这四大主题,广泛研讨了汽车防腐蚀与老化的相关政策、标准、环境影响、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技术分析与试验、材料研发与应用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

为答疑解惑,本届论坛特意安排的四轮互动交流环节,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互动十分积极,就某些疑问听会代表与演讲嘉宾展开了激烈讨论,针对其中的一些前沿技术以及具体应用经过深层次研讨,使大家明晰了其中不少技术细节,同时也引起了汽车生产者、供应商、使用者对汽车防腐蚀与老化的高度重视。

分支机构学术活动渐趋活跃。2014年涂装技术分会累计举办32场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分支机构中举办学术交流次数最多的专业分会。在分支机构组织的69场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有16场次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了论文征集和评审工作。在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中,学会的组织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会系统各级机构的学术活动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秘书处组织的学术活动突出高层次和前瞻性,在所属专业分会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突出专业性,学会已基本形成了秘书处和分支机构协同联动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模式。

(三)继续培育精品期刊

截止2014年9月18日,《汽车工程》投稿1064篇,录用147篇;预计到2014年底,投稿1490篇,录用207篇(2012年投稿1293篇,录用237篇)。投稿数量较2013年增加197篇,录用减少30篇。由于编辑部对稿件的录用标准有所提高,加之投稿数量增加,录用稿件的比例有所降低,2014年录用率为14%(2013年为18.4%)。在已发表的216篇论文中,基金项目论文178篇;非基金项目论文48篇。基金论文比例为82%(2013年78%),基金论文比例有所提高。

(四)继续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工作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开展联盟内评估,加强联盟组织建设;通过在底特律成功举办 “2014中美汽车轻量化技术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联盟国际交流影响力。
完成国家科技项目验收。2014年6月30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北京对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汽车关键轻量化技术开发与整车的集成应用”项目进行了验收。科技部高新司、条财司和科技部高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联盟理事长出席会议,验收专家、项目负责人、各课题负责人及主要课题承担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议。验收专家组通过考察样件,审阅项目验收材料,听取项目组的汇报等方式,经过充分的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组高质量完成了项目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要求,一致同意项目通过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专家组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项目探索了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新模式,在制约新技术扩散的知识转移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对于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联盟主动工作,根据多个汽车企业共同需求,凝练提出关键共性技术,组织产学研队伍联合攻关。2014年3-9月,联盟组织中铝苏州研究院、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单位,针对“汽车底盘关键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开发及应用”课题开展研究,经过多轮的讨论,形成了完善的技术方案,落实了各单位的目标零部件,目前正在商讨签订技术合同的事宜。

电动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扎实推进联合研发工作。组织完成联盟第一阶段(2011-2013年)共性技术课题的内部验收。组织完成联盟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下一代高性能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品台研发”课题的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联盟第一阶段工作成果,特别是在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热泵空调、电池管理系统开发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方面成果得到了联盟单位和科技部的高度认可。

组织完成联盟下一阶段(2014-2017年)共性技术研究课题工作方案(第一期)的研究编制,并组织召开联盟技术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组织完成联盟共性技术课题指南的编制、发布,组织专家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交流,组织完成了联盟共性技术课题的评审,落实了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经费。

组织完成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下一代低能耗纯电动轿车平台及整车技术开发”项目申报工作,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视频答辩、项目综合资讯、项目可行性论证,组织完成了课题可行性论证,落实了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经费。通过该项目成功申报,为联盟合作研发争取了1.2亿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带动联盟单位4个多亿的研发投入。

进一步完善联盟“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联合开发机制。整车企业和平台单位继续承诺在2014-2017年期间每家提供300万配套经费,用于支持联盟共性技术研发。

强化整车企业和共性技术研发单位的紧密合作,促进联合开发取得实效。要求联盟内整车企业在下一阶段研发过程中至少选用2项以上共性技术在其整车上进行集成应用,共性技术课题单位在后续工作中要予以协同配合。要求整车企业深入参与样车对标分析、专利分析和其他共性技术研究课题,在确定任务需求、考核指标、计划进度等方面为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探索建立联盟“反哺”可持续发展机制。要求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关键零部件课题(包括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专用两档变速箱、节能型电动空调、无线充电系统),课题承担单位承诺在课题结束后5年内从产业化收益中按联盟支持经费的50%返还联盟(每年10%),用于联盟后续共性技术研究。

建立联盟工作简报制度。按季度向科技部等政府部门、行业专家、联盟单位报送联盟工作简报,及时反映联盟工作动态,扩大宣传,同时也加强了联盟内部的交流。积极组织跨领域的交流。参加首都创新大联盟,推动联盟内电机企业与非晶联盟的技术交流。组织联盟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在学会年会期间举办电池、电机技术专题研讨、并集中展示联盟研发成果。

此外,汽车装备联盟继续围绕产业装备技术需求,积极向国家04专项推荐汽车装备开发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车联网联盟积极组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启动车联网技术规范体系研究,取得可喜进展。
(五)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加强

中汽学会长期与国外同类组织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在多种国际组织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开展了多个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

2014年,积极协助李骏院士做好FISITA 年度相关工作,并在李骏院士推荐下,公维洁副秘书长任职FISITA国际关系副主席,进一步提高中汽学会国际影响力。

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大力推动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的国际化水平,其中先进车辆与集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VTI)以在国际上形成初步影响。此外,2014年美国SAE年会期间,通过在底特律成功举办 “2014中美汽车轻量化技术交流会”,进一步扩大我会国际交流影响力。

继续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研究。国际合作课题“电动汽车示范和电池二次利用关键技术国际合作研究”(2014-2017)--电池回收政策研究,已完成相关课题研究框架及背景调研。
美国能源基金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效果评价》二期课题,完成了电动汽车测试与用户问卷调查,对深圳、合肥等5个城市12个车型进行了测试;开展了典型车型以及针对公众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超过500份;完成了典型示范运行车辆日常运行数据(特别是能耗(油耗+电耗)、运行里程、故障率等)统计;完成了项目终期工作总结报告和财务报告,通过课题验收。

二、服务社会和政府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加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以产业研究为抓手增强政策咨询和建议能力;以科技奖励和科技评价为基础,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鉴定工作,建立健全汽车行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以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为重点全面推进科普文化平台建设。

(一)承担的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

学会承担了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的多项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产业咨询的智库。

组织完成工信部委托的“关于推广应用超级电容纯电动公交车的意见及建议”、“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政策建议”,以及“2015年后新能源汽车总体扶持政策框架建议”等一批政策研究任务。

参与科技部“十三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供日常技术支持,参与电动汽车示范车型统计、核查、年中总结等相关工作。

受科技部委托,针对政协提案、人大建议中涉及的部分新能源汽车内容,进行回复。

参与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综合奖励办法等政策的研究制定。

参与工信部装备司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企业及车型核查工作。

参与科技部GEF燃料电池项目建议书的研究编制工作,主要从政策跟踪、调研活动、围绕GEF项目计划实施的相关活动等几方面编写GEF燃料电池项目建议书框架,为GEF燃料电池项目建议书的编写工作做准备;通过召开燃料电池会逻辑框架会议,准备燃料电池项目建议书。

受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委托,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最终提交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报告》。

参与工程院“四基”项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纲要”的研究工作。

积极推动汽车和消防跨行业合作,并取得显著进展。在圆满完成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体系研究基础上,推动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标准研究、电动汽车自动灭火系统研制等消防安全技术研究成功列入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启动汽车行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前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初步提出了平台建设运行的工作方案。

(二)继续开展技术规范工作

完成了3项技术规范体系的编制,包括:汽车用钢技术规范体系、非金属材料技术规范体系、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体系。

共受理了6项单项技术规范编制申请,包括:汽油机用废气涡轮增压器一般技术条件;涡轮增压器整机振动试验规范;自卸车用变速器总成技术条件;汽车用差厚板通用技术规范;汽车动力转向软管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规范;汽车转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规范。

审核批准了1项技术规范编制项目:汽车用差厚板通用技术规范。

公示了10项技术规范,包括:《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汽车用液压成形热轧钢带》;《汽车热冲压成形用超高强度钢板及钢带》;《汽车用激光拼焊板焊缝质量测试方法》;《汽车板典型构件的压溃吸能试验方法》;《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评价方法》;《热成形B柱设计方法》;《内高压成形前副车架设计方法》;《塑料前端模块支架测试方法》;《塑料前端模块支架设计方法》。

发布了12项技术规范,包括:《乘用车排气系统用冷轧铁素体不锈钢钢板及钢带》;《汽车用电镀锌冷轧钢板及钢带》;《汽车用冷轧钢板和钢带》;《汽车用热镀锌/锌铁合金钢板和钢带》;《汽车用热轧钢板和钢带》;《汽车轻量化白车身扭转刚度测试方法》;《汽车轻量化白车身弯曲刚度测试方法》;《汽车覆盖件板材抗凹性能试验方法》;《汽车金属材料和零件高周疲劳快速试验方法》;《乘用车润滑导则: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乘用车润滑导则:传动系统润滑油的选用》;《乘用车润滑导则:特种液的选用》。

2014年7月,学会列入中国科协承接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社团标准试点单位。

(三)稳步开展科技奖励和成果评定工作

1.科技奖励工作

2014年度,经过各理事单位、各地方分会等单位推荐,“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计收到申报项目132项,申报科技人才奖19人。经过专家委员会初评、终评以及30天的项目公示,2014年评出获奖项目5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1项,合计获奖项目53项,获奖比例约为41.7%;优秀科技人才奖2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人,优秀归国人才奖2人,合计人才奖6项。

2.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鉴定工作

继续完善科技评价工作的组织服务能力。组织完成了上汽依维柯红岩车桥有限公司“商用车用高密度驱动桥总成产品”项目、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智能扭矩管理系统(ITM)项目”、一汽集团“红旗品牌高级轿车系列产品”等一批项目的技术成果鉴定会。近期还将针对东风HP250发动机、长安“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方法”等科技成果组织鉴定。

(四)科普文化平台顶层设计初见雏形

1.以《汽车之友》杂志为阵地,普及汽车文化知识。

《汽车之友》杂志从1986年创刊以来,成为全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媒体,长期稳定读者达65万人次。学会以此为阵地,通过“新车”、“试车”、“汽车文化专题”等特色栏目,宣传汽车文化,普及汽车知识。

2.“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赛事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FSC的赛事规模逐渐扩大,2012年共有40支参赛车队,2013年有60支参赛车队,2014年有81支参赛车队,3年间赛事规模扩大一倍。为不断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公信力,保证赛事可持续发展,学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在持续跟踪FSC国际赛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赛事规则

赛事规则的严谨性是保证比赛公正公平的基础,在我会的协调下,“FSC规则委员会”每年均在跟踪FSC国际赛事的基础上,根据赛事运行情况审议当年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确认后发布实施用以指导各车队进行赛车设计、制造和比赛。

(2) 进一步加强赛事组织工作,确保赛事平稳运行

FSC设立组委会、秘书处、规则委和裁判委员会,各机构各行其职,相互协调。赛事主办方、主赞助商和行业专家分别进入到各个机构,形成合力,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进行。同时,我会在赛事设备、人员保障、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也做了应急预防,确保赛事平稳运行。

(3) 注重裁判队伍建设,确保赛事公正公平

学会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家优势,组成了由我国骨干汽车企业和行业科研机构从事产品检测试验专家、工程师共同组成的裁判队伍,并吸收往届参赛的学生参与非仲裁性质的裁判工作。组委会定期召开“FSC裁判委员会”会议,不断加强裁判队伍建设。依照《规则》要求,对裁判员进行培训,明晰现场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裁判对于规则理解的准确度,保证赛事公正性。

(4) 多渠道宣传,进一步扩大FSC的影响力

?邀请国外高校车队参赛,提升赛事国际化水平。近3年,先后邀请德国、英国、瑞典等世界优势高校的车队来华参赛。国外先进车队的到来使我国学生眼界提高,找到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所在,极大地提高了各高校的赛车设计和制造水平。

?资助年度冠军车队赴德国比赛,提升FSC的国际影响力。厦门理工大学在2014年德国FSC比赛中,获得燃油经济性单项冠军,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凸显了中国车队的实力,提升FSC的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工作,提升FSC的影响力。通过赛事新闻发布会,校园行活动、“新闻官”、赛事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提升FSC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二频道、五频道等中央媒体和北京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在内的众多电视、报纸、网站、杂志已经对赛事进行持续报导,关注赛事的社会公众达到数十万人。

3.以“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依托,打造汽车科普文化新基地

为加强汽车领域科普、教育、文化基地布点工作,逐步实现科普基地网络化建设,科普文化中心与首都博物馆达成紧密合作,于2014年启动了以大学生和社会民众为受众的“汽车科普大讲堂”项目,力争以博物馆为平台开展系列汽车科普和文化活动。

科普文化平台顶层设计初见雏形。大学层面,包括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汽车品牌创意大赛四个项目;高职层面,打造中国越野车大赛(BAJA)项目;初高中层面,形成中学生遥控汽车竞赛项目、皮筋动力汽车项目等;3至14岁少年儿童层面,建立“少年工程师”项目平台。

三、面向行业全面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平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和核心驱动力。学会充分发挥“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以全力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全方位助推科技工作者成长为目的,围绕科技工作者的发现培养、评价激励、宣传举荐等重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会凝聚力显著增强。

1.加强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助力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

学会及所属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活动。2014年学会及分支机构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39场次,累计参培人员约600人次。

2014年主要包括“汽车研发项目管理”高级研修班、 “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培训班、“产品可靠性设计与验证”高级培训班等。

2.积极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

针对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我会始终坚持“迈小步不停步”的工作方针,质量为先,稳步推进,坚持为工程技术人员搭建社会认可、行业认可、同行认可的平台。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我会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工作质量得到被评人员的肯定。

3.积极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在建立专职人员工作团队的基础上,一方面选派行业专家参加专家认证培训,扩大专家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入校考查,明确现场考查工作内容和要求。通过入校考查工作,培养了认证专家和认证秘书,为下一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奠定基础。积极参与机械类工程教育分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如车辆工程专业补充认证标准修订工作。

四、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新形势以及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团体定位、管理要求的新变化,学会坚持以建设现代化社团、培育社会独立第三方力量为目标,强化自身基础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学会职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快,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1.逐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民主决策机制

学会自身发展的机制需要跟上国家和社会改革快速发展的步伐,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如针对民政部2014年取消社会团体分支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职能,各学会修订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下设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 ,明确学会作为分支机构法人的职责。

全国学会坚持民主决策机制,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较好的发挥了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  
  
2.加速学会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会工作队伍,对于保持学会正常有序运转、激发学会活力、快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学会总计招聘8人,进一步充实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2015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根据学会各级组织的工作计划,2015年学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建议如下。

一、2015年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及中央领导对科技社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中国科协推动地学会能力提升工程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程的良好机会,按照学会“八大”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任务,围绕“打造汽车科技进步平台,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汽车科普平台,推动汽车文化发展;打造汽车产业研究平台,提升为政府和行业服务水平”开展系列工作,通过建设学会协同工作链,切实提升学会能力,继续推进学会工作全面发展。

二、2015年的工作重点

1.以学术年会为核心,内外部协同,打造系列品牌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提高学术影响力
继续发挥学会全系统协作优势,巩固学术年会创新成果;维护已有品牌学术活动,提高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产业发展论坛等技术研讨会、汽车腐蚀防护等学术活动影响力;打造汽车装备和工艺、汽车消防安全等交流平台。
继续加强《汽车工程》的建设,完善流程、提高质量,适时扩大版面,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汽车工程》与行业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融合,持续提高《汽车工程》质量;启动英文学术期刊筹建工作。

2.进一步把握和凝聚行业共性需求,发挥联盟内生动力,推动联盟可持续发展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和科协产学研联合模式创新试点为契机,稳步推进工作;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新一轮国家项目为引导,优化组织模式,提高联盟凝聚力;协同汽车装备联盟打造制造和工艺学术交流平台;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联盟试点。加强联盟间的协同和交流。

3.大力加强汽车科普文化工作

巩固科普杂志《汽车之友》行业领先地位。《汽车之友》进一步强化编辑、美编、网站、发行和广告的联动效应,强化团队建设。2014年设立市场部通过开拓新的项目平台,完善杂志内容的与时俱进,与厂家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年度车整体合作方案、金卡纳汽车挑战赛、建立以大数据为目标的汽车之友俱乐部、与腾讯汽车、爱卡汽车等主流媒体达成战略合作伙伴等,达到从传统内容提供商向服务项目提供商、平台提供商、数据提供商的转变,使汽车之友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媒体。

强化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国际影响力。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为龙头,完善科普文化项目规划,适时启动新项目,最终实现大学、中高职、中小学、学龄前等各年龄和教育阶段的项目全覆盖。同时将加强社会公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好的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4.实施人才工程,培养和激励科技人才成长

努力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国家奖励办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新的奖励模式和对汽车科技领域原创性成果、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奖励方式,并在推动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

根据行业用人需要,将车辆工程师培养、工程师继续教育、科技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与汽车工程师专业资格认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跟随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进程,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客观且符合汽车行业特点的汽车人才同行评价体系。

面向高级技工、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和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科技人员等三类人群开展工程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搭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热点培训与课程培训相结合的工作平台,加快推进汽车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5.持续提高产业研究和咨询能力,丰富技术发展报告产品

维护《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品牌;出版发布《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发挥学会系统力量,持续发布《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跟踪报告》。

多措并举,提升产业技术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一是下大气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二是逐步优化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良性的员工培养体系;三是扩大合作,通过与外部专业的研究机构合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带动内部员工的能力提升,保持在产业发展战略、区域产业规划、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职业教育、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研究优势。

6.全面推进技术规范研究制订工作

以社团标准试点为契机,推动技术规范取得显著进展。一是积极参加科协社团标准试点工作,抓好提升工作水平的新机遇;二是研究编制我会技术规范工作中长期规划,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三是利用联盟和发动企业双管齐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推动技术规范工作开展;四是抓好技术规范体系编制,进一步拓展技术规范工作领域;五是继续开展单项规范编制,使各技术领域规范工作向深度发展。

7.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分支机构、会员建设和服务工作

合理规划和组织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完善秘书长会议和地方学会专项交流会;建立学会会士制度,完善会员管理和服务制度;研究构建合理的分支机构架构,规范发展和管理;做好会员发展和服务工作。

8.加强内部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部门和全员绩效考评机制;建立部门和项目收支预决算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党建工作。

以信息化为基础促进学会新一轮业务提升,升级会议系统、会员弄系统;完善赛事管理系统、成绩统计系统;开通网上办公系统;通过新媒体手段实现会员互动、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