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汇报

    来源: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各位常务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好!

    2013年,在中国科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在第八届理事会的领导下,我会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学会在学术交流、产业联盟、科技服务、科普宣传、人才举荐、服务政府等方面的优势,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活动载体,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2013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    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我会以“打造汽车科技进步平台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汽车科普平台推动汽车文化发展、打造汽车产业研究平台提升为政府和行业服务水平”为工作思路,进一步突出学术和技术特色,强化精品和服务意识,扎实推进各项业务开展,圆满完成预定工作目标。

    1. 学术交流日益繁荣,年会变革初见成效

    2013年,学会学术交流活动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2013年学会系统共举办150余场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人员近两万人次,其中,分支机构组织110余场,近万名技术人员参与交流。

    二是积极探索新型活动形式。2013年7月,学会与中国腐蚀防护学会和中国表表面工程协会联合主办、长城汽车公司协办的“汽车腐蚀与防护技术研讨会”,首次探索多领域合作、技术供需深度交流的活动形式,反响热烈,效果良好。

    三是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初具品牌效应。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暨展览会、国际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先进车辆与集成(VTI)、轻量化、电动汽车、汽车安全、环保、NVH、涂装技术、汽车职业教育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四是年会暨展览会进行“会展结合”的创新探索取得理想效果。201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暨展览会于11月26-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届年会以“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为主题,包含“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的颁奖仪式”、2场高层访谈、11个专题分会、12个技术分会,涵盖汽车节能与环保技术、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汽车制造与工艺、电动汽车技术、安全技术等行业热点技术话题。来自中、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代表、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交流和探讨最新的汽车技术和发展趋势。年会同期举行的展览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展示面积超过10,000平米,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70余家企业参展,包括比亚迪、长城、一汽、华晨、长安、奇瑞、广汽、江淮,以及博世、采埃孚、博格华纳、杜邦、莱尼、三菱等,吸引了业内专业观众约6000余人次参观交流。

    年会共征集到论文596篇,其中录取404篇,到会交流102篇。91篇入选论文集精选,分别有16篇和7篇被推荐发表在学术核心期刊《汽车工程》及《汽车技术》,5篇入选《汽车工艺与材料》。这些交流论文构成了12场技术分会的主要内容,汇集中国汽车行业的最新研发成果,是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深入解读。为进一步提升会议效果,年会加强学术交流成果凝练,高端柴油轿车、安全事故调查、检测技术、电子技术等分会场,在会后均形成了活动总结、技术发展建议。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分会场向科协递交了车联网产业技术发展学术建议书。

    2013年年会是继FISITA2012年会后,首次大型综合年会结合技术展的平台模式,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成果、切磋技术以及进行深度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五是《汽车工程》的办刊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全年出版编辑工作顺利完成,出版12期,总页数为1148页;共刊出论文216篇,基金项目论文168篇,非基金项目论文48篇,基金论文比78%(2012年74%);其中,底盘(传动、制动、转向悬架系统)   73篇,车身11篇,发动机(整机性能、燃烧与排放)43篇,新型动力系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等)36篇,智能交通与安全32篇,汽车附件(照明、仪表、空调、风扇等)21篇。

    通过优化编辑部工作流程、建立审稿专家评价系统、扩大编辑队伍等,《汽车工程》期刊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术声望稳步增长,各种评价指标有持续提高。据201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统计并综合评分,2012年《汽车工程》杂志综合评价总分71.4(2011年70.7),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公路交通类期刊中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中列第2位;影响因子0.428(2011年0.397);总被引频次1154(2011年1018)。

    目前,学会已基本形成了秘书处和分支机构协同联动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模式。

    2.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学会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学会围绕未来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组织成立了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和车联网等三个技术创新联盟,并针对产业需求,和有关单位联合建立汽车装备联盟。在联盟的筹备和运行中,中汽学会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催化剂”和“变压器”作用,有效推动了联盟各项工作的开展,成为汽车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重要平台。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成果丰硕。完满完成关键技术攻关的预定目标,形成了原料装备,零件设计、评价和制造,整车集成应用、评价的技术支撑链。5个目标车型单车集成应用轻量化技术达20项左右,有效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从中获益匪浅。建立了产学研、跨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实现了攻关成果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转移。累计完成19项技术规范编制工作。与9家企业签订数据共享协议,285个轻量化零件、24种轻质材料、1551篇科技文献、1472项国内外标准和大量工艺材料进入数据库,初步形成专家咨询功能。围绕攻关成果,建立起高学历、年轻化为特征的企业技术团队和服务于行业的专家队伍。“轻量化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稳步推进,将成为科协产学研联合模式创新试点。

    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结构,促进联盟长效运行。2013年5月9日召开联盟理事会,完善了联盟理事会、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管理办法,制定联盟组织发展及成员管理办法,完成联盟理事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人员调整,正式成立联盟电池、电机两个专业分委员会。同期,启动联盟第二批关键零部件和共性技术课题。9月,863课题“下一代高性能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发”通过了节点检查,12月联盟秘书处在海口组织了课题预验收。积极组织联盟技术交流,扩大国际合作,提升联盟社会影响力。启动电动汽车技术培训,组织了年会期间技术展示,组团参加EVS27国际交流。完成并提交了科技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评估资料。

    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紧紧围绕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的目标,凝练汽车产业装备和工艺技术需求,有效的组织汽车和装备制造行业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了多个项目。2013年,联盟还组织开展了多项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3年8月成立,联盟秘书处挂靠在学会,联盟共有30家成员单位,其中23家汽车企业/科研院所,2家核心电信企业,5家软硬件零部件企业,专家委员会共有28名专家。车联网即车内网、车载互联网和车际网三网融合,联盟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和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3. 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发展报告制度,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持续研究和发布《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和《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跟踪研究》,为政府和产业提供技术参考。

    2013年,启动《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研究工作,以期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跟踪研究》等现有技术报告提升相结合,共同形成较为完善的中汽学会行业技术发展报告制度,在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汽学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和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首次尝试建立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系,对我国汽车技术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一是对中国汽车技术能力的水平进行高度概括和简单明了的判断,二是更加具体、直观的表述我国对与汽车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三是通过定量评价体系为各汽车企业之间比较各自的技术能力提供借鉴,从而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本报告拟采取以图表为主、以文字为辅,力图用文字来说明由图表所表现出的趋势,突出聚焦一些特别的显著发现,形式新颖,可读性强,是截至目前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年度报告表现形式的一次创新。报告将与近期发布,敬请批评指正。

    4. 汽车科普文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以《汽车之友》杂志为抓手,普及汽车文化知识。《汽车之友》自1986年创刊以来,已经成为全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媒体,长期稳定读者达65万人次。中汽学会以此为平台,通过“新车”、“试车”、“汽车文化专题”等特色栏目,宣传汽车文化,普及汽车知识。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汽车之友》杂志社积极应对,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努力巩固和发展科普文化阵地。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快速发展。大赛是选拔、培养、使用、积蓄高素质汽车设计人才,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2013年10月15日至19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湖北襄阳举行,共有来自境内外的50支油车车队和10支电车车队参赛,大赛取得圆满成功。FSC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已经成为“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标志性平台。

    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顺利推进。2013年9月13-15日,第五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在江苏常熟顺利举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赛期间开展了“汽车科普进校园”、“第四届中国汽车设计师夏令营活动”、“企业与院校设计人才交流会”、“设计人生论坛”、“颁奖盛典”等系列活动。本次大赛首次将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引入,授予一批行业重点企业的一线造型师汽车造型领域资深设计师证书。

    汽车科普文化基地建设取得新发展。定期举办“汽车科普大讲堂”活动,在上海、北京、珠海建立了“大学生卡丁车培训基地”。

    5. 高质量完成多项政府委托任务

    充分发挥学会的独特优势和专家优势,高质量完成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政府和机构委托任务,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完成了有关部门委托的《汽车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研究》、《汽车轻量化发展战略研究》、《汽车强国战略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承担了“怠速停机”技术推广工作方案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示范补贴政策的研究起草工作。完成了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强基工程”和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遴选的“重大战略产品”、“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的项目推荐工作建议。参与了起草了有关部门上报的《关于加快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报告》等系列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报告。

    6. 产业研究和咨询工作取得新发展

    2013年度完成多项产业研究和咨询工作,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启动863“电动汽车技术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发”项目,学会主要承担电动汽车数据库和示范效果评价工作两项课题研究工作,10月通过课题节点检查,11月提交了各课题2013年度技术执行报告等。

    启动并完成科技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示范对比和评价体系研究”软课题,通过研究各国示范政策、组织模式、工作进展、评估机制等内容,提出我国今后示范工作相关的改进建议及措施,并建立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评价体系。

    完成中国科协“专利信息加工与研究”三期课题,制作电动汽车标引关键词手册,完成《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专利布局趋势分析》、《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专利布局趋势分析》报告以及2000项专利信息中文标引。

    启动“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研究”,对电动汽车产业及基础设施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及预判,分析电动汽车几种典型充电模式对电网的影响,并提出几种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完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及示范应用”课题。2013年4月修改完成终稿。

    完成微软“中国汽车产业信息化及车联网发展研究报告”,该项目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最终报告。11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研究成果。

    完成“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咨询”项目,在对花都汽车城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机遇、国内外典型汽车产业集群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对花都汽车差异基地发展战略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造作性的战略措施,为花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7. 科技奖励、教育培训、资格认证等服务体系有序开展

    充分利用学会行业地位优势和专家资源优势,建立了继续教育培训、人才表彰举荐、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为科技人员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继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的影响力。2013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顺利开展,经过专家委员会初评、终评以及30天的项目公示,最终评出获奖项目5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2项,获奖幅度约为38%;科技人才奖6人,其中优秀科技人才奖2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人,优秀归国人才奖2人,获奖幅度约为33%。

    2013年度科技奖励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项目申报渠道建设初见成效,项目申报数量稳步增长,较2012年增加10%左右,行业对奖项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参与度也越来越强;二是获奖项目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整车、零部件、工艺制造、试验测试技术领域均有获奖项目,项目质量稳步提升,整车项目“一枝独秀”现象不复存在;三是获奖单位分散化,打破了由某些整车企业垄断奖项的格局,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明显;四是“产学研”合作特点凸显,项目以单位联合申报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主流模式;五是更新完善奖励工作委员会理事委员会和评审专家委员会的数据库资料。

    人才举荐形成品牌效应。2013年度在“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和“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基础上,增设“优秀归国人才奖”,进一步扩大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范围;积极向有社会影响力的奖项推荐人才,2013年我会首次被列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渠道,经我会推荐,有一名科技人员入选“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三是不断完善人才举荐制度,加大人才举荐宣传力度,拓宽推荐渠道,加强人才举荐质量管理工作。

    技术培训点线面相结合格局初显。一是面向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培训。除各专业分支机构开展的大量技术培训外,秘书处培训与资格认证中心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活动。2013年度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0次,其中继续教育培训班7次,研讨会/座谈会/论坛3次,活动规模520人次,平均16课时。主要包括“电控系统开发-智能测试与虚拟ECU技术培训”、 “汽车轻量化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讲座”、“道路车辆-功能安全高级培训班(ISO26262)”、“六西格玛(DFSS)高级研修班”、“精益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管理”高级培训班等。二是建立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突破口的系列培训体系。在“学会能力提升”专项的支持下,我会拟逐步建立系列培训课程,经过两年的培育,“新能源汽车名师讲坛”系列技术培训教材编写完成。2013年度我会相继就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机及其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策略及优化技术等内容开展了两期“新能源汽车名师讲坛”系列技术培训。两次培训讲坛以专家主讲、答疑、与学员双向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参会成员踊跃提问,相互探讨,加深了学员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取得圆满成功。“新能源汽车名师讲坛”系列技术培训,搭建了汽车行业间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带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我会系列培训课程以满足行业培训需求为主,行业先进技术发展为主要方向。三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发展领域,打造八大工作平台。为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双师”型人才的精神,加强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我会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重点发展领域,构建“三师能力”(教师、工程师、技师)完整培养体系。经过十年发展,我会以年会为起点,在汽车职业教育界陆续推出了职教年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示范项目、校长联席会、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咨询、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课题研究八大工作平台,对推动汽车职业教育由小做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赢得了院校和企业的信赖。2013年我会编辑出版了职教年会十周年纪念册;发起了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汽车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株洲共识”签署活动;筹划了学会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协议签署活动,彰显学会在汽车职业教育界的突出地位,为下一步组建汽车职教集团做铺垫。

    积极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针对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我会始终坚持“迈小步不停步”的工作方针,质量为先,稳步推进,坚持为工程技术人员搭建社会认可、行业认可、同行认可的平台。2013年累计持证人数为268人,其中见习工程师227人,工程师15人,高级工程师3人,资深工程师23人。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我会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8. 全面启动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正规化发展全面起步。以2013年11月25日“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技术规范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中汽学会技术规范的三级工作体系全面建成,技术规范工作进入正规化发展阶段。(中汽学会技术规范的三级工作体系为:中汽学会技术规范工作秘书处、技术规范技术委员会和各技术规范工作组。)按照《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技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经我会各专业技术委员会推荐,并经中汽学会技术规范工作秘书处批准,正式成立了中汽学会技术规范技术委员会。该技术委员会由来自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组织的、不同专业领域的21名技术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

    工作流程初步建立,各项工作规范展开。2013年,我会起草、讨论、修订并发布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技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技术规范技术委员会工作条例(暂行)》及《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技术规范工作秘书处日常工作条例(暂行)》等三项重要的管理类文件,规范了各项工作的详细流程,以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规范化、持续化地不断发展完善。其中,《管理办法》主要涉及总则、工作体系、立项、起草、审核、批准和发布、修订等项内容;《技术委员会工作条例》主要涉及技术委员会的构成、组成原则、推荐和聘任、工作职责、工作方式等项内容;《日常工作条例》主要涉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相关文档等内容。

    明确年度工作重点,聚焦若干重点项目。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技术规范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专家会上,通过《技术规范工作2014年度工作计划框架》文件,我会从规范体系规划和单项规范编制两个方面对2014年度工作重点进行了明确。在规范体系规划方面,2014年度将完成汽车轻量化技术规范体系(包括设计、材料、工艺、测试评价等)及其汽车用钢、车用复合材料等技术规范分体系的编制。此外,将启动若干已具备良好工作基础且目前行业急需的技术规范体系规划项目,包括:电动汽车技术规范体系;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体系;非金属材料技术规范体系;车联网技术规范体系;变速器技术规范体系。在单项规范编制方面,继续做好乘用车排气系统用冷轧铁素体不锈钢钢板及钢带等19项涉及汽车用材的单项技术规范的公示和发布工作;继续做好10项涉及电动汽车的在研项目;继续做好17项涉及汽车轻量化的单项技术规范在研项目;挖掘、启动已有技术规范体系技术领域、有条件开展的单项规划项目。

    申报、审核、批准、公示了一批新的规范项目。2013年7月以来,共受理了6项单项技术规范编制申请;审核批准了1项技术规范编制项目;公示了12项技术规范。2013年底已经完成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技术规范体系编制;正在完成汽车轻量化技术规范体系(包括设计、材料、工艺、测试评价等)及其汽车用钢、车用复合材料等技术规范分体系的编制;已发布商用车润滑导则等8项单项技术规范;乘用车排气系统用冷轧铁素体不锈钢钢板及钢带等19项涉及汽车用材的单项技术规范、及3项乘用车润滑单项技术规范处公示和准备发布阶段;另有10项涉及电动汽车及17项涉及汽车轻量化的单项技术规范处在研阶段。共计4项技术规范体系,57项单项技术规范。

    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科技评价工作,探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办法。一是受技术需求方委托开展技术评估,如2013年6月组织完成中石化委托的“低辛烷值汽油和压燃式汽油机”技术论证;二是应技术拥有者的主动要求开展技术评价,如受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多物理场分析设计软件midas NFX进行技术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软件测试与现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9. 国际合作业务快速发展

    国际合作取得可喜进展。完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的“中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研究”课题,并于2013年底启动第二轮与UNIDO合作课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模式及GEF低碳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启动美国能源基金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效果评价》二期课题,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及测试方案;与大众、丰田等公司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此外,学会的主要业务,如学术交流、产业研究、技术创新、科普文化、培训认证等均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一年来,学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我国汽车行业科技工作者和学会广大会员的期望和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业务发展还不平衡,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管理基础仍然薄弱,服务意识仍待加强。

    二、   2014年工作思路和安排

    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是我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国家有关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社会化转移给学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创新驱动的汽车强国战略实施,行业对学会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学会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发挥科技社团的作用,更好的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服务。

    2014年要继续坚持“打造汽车科技进步平台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汽车科普平台推动汽车文化发展、打造汽车产业研究平台提升为政府和行业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以学术年会为核心,内外部协同,打造系列品牌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学术提高影响力。

    继续发挥学会全系统协作优势,巩固学术年会创新成果;维护已有品牌学术活动,提高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产业发展论坛等技术研讨会、汽车腐蚀防护等学术活动影响力;打造汽车装备和工艺、汽车消防安全等交流平台。

    继续加强《汽车工程》的建设,完善流程、提高质量,适时扩大版面,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汽车工程》与行业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融合,持续提高《汽车工程》质量;启动英文学术期刊筹建工作。

    2.     进一步把握和凝聚行业共性需求,发挥联盟内生动力,推动联盟可持续发展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和科协产学研联合模式创新试点为契机,稳步推进工作;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新一轮国家项目为引导,优化组织模式,提高联盟凝聚力;协同汽车装备联盟打造制造和工艺学术交流平台;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联盟试点。加强联盟间的协同和交流。

    3.     持续提高产业研究和咨询能力,丰富技术发展报告产品

    维护《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品牌;出版发布《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发挥学会系统力量,持续发布《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跟踪报告》。

    培育在产业发展战略、区域产业规划、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职业教育、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研究优势。

    4.     大力加强汽车科普文化工作

    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推动《汽车之友》平稳转型;在办好2014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同时,启动油电分赛的筹备工作;进一步理顺“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组织模式;启动中小学生的汽车科普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中国科协科普资源的支持。

    5.     进一步加强为政府服务能力,积极争取政府转移职能和委托业务

    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重点跟踪工程教育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科技项目推荐和社团标准等进展,积极做好试点工作准备;超前部署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项目,为“十三五”规划做准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

    6.     全面推进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运行规则;建立健全专家体系;积极推进已立项的联盟标准和学会技术规范研究和制定;加强宣传,积极开展技术成果评价。

    7.     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工作

    提高学术年会国际化程度;以联盟为平台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完成UNIDO“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模式及GEF低碳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课题研究;启动GEF低碳交通项目申请。

    8.     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分支机构、学会学术委员会建设和会员服务工作

    初步计划今后和学术年会相结合,合理规划和组织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完善秘书长会议和地方学会专项交流会;建立学会学术委员会;研究构建合理的分支机构架构,规范发展和管理;做好会员发展和服务工作。

    9.     加强内部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成社团评估工作。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部门和全员绩效考评机制;建立部门和项目收支预决算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党建工作。

    各位常务理事,各位代表,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社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学会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来规范学会行为,坚持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抢抓机遇,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努力为实现汽车产业强国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