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汇报

    来源: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

    我受第七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从2006年11月至今,第七届理事会经历了六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国家“十一五”计划结束,同时迎来“十二五”计划的开局,六年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增长2.5倍,产销量由2006年的720万辆,突破到2011年的1800多万辆,不仅稳居全球第一,而且刷新了年度销售世界纪录。从2011年开始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十年的超高速发展之后,增长速度大幅减缓,市场竞争激烈,结构调整形势紧迫,技术创新内生动力增强。

    六年期间,在国务院国资委、民政部、中国科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下,在理事会领导下,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面向汽车产业科研和生产主战场,积极探索符合中国汽车产业和科技社团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立足服务、务求实效,圆满完成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部署的工作任务,谱写了中汽学会工作的新篇章。

    第七届理事会工作回顾及过去十一年的基本总结

    一、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加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十一五”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在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了上百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中汽学会在七届理事会期间组建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和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汽车轻量化联盟2007年12月,12个单位在宁波组建,在5年的时间里,开展了以共性关键技术为主线,以五种目标车型轻量化集成应用为平台的技术攻关,在轻量化设计技术、轻量化材料技术、轻量化制造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轻量化联盟的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现已有51家单位参加。由联盟承担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汽车关键轻量化技术开发与整车的集成应用”正式启动,由联盟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科技部试点,标志着政府支持下的轻量化联盟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  2007年9月,35个单位在上海组建,遵循“十一五”、“十二五”“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的“二三四工程”原则,向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和推荐了51个项目。即以两大龙头产品——车身、节能环保动力总成为突破口;选择三大领域——现代车身制造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动力总成及其它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与装备,汽车新材料、新工艺制造技术与装备;突出四项核心技术——汽车制造装备的成套技术,轻量化材料制造技术与装备,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需求的精密机床。同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交流和研讨,在行业形成较大影响。2011年理事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联盟组织机构。

    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0年12月,13家单位在北京组建,在两年的时间里建立健全了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等联盟组织机构,启动了以突破下一代高性能小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平台关键技术为目标的联合攻关,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支持,目前联盟20项共性技术、10项技术规范的研究攻关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繁荣学术交流,精心打造高端学术品牌会议,培育精品期刊,加强国际交流,努力为汽车行业技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七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系统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共组织各层次的学术交流会议 近300次,交流论文7000 余篇,评选出大批优秀论文,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技术交流活动,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中,学会的组织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会系统各级机构的学术活动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学会秘书处组织的学术活动中突出高层次和前瞻性,在所属专业分会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突出专业性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在地方学会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突出了与地方汽车工业发展的结合。与此同时,学会积极支持和鼓励专业分会与地方学会在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积极支持专业分会与其他全国学会相关分支机构的合作。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了解国内外汽车科技发展动态的窗口,成为展示科技人员学术成就和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组织才能的重要舞台,成为推动和促进产学研合作、汽车工业与相关工业合作的重要契机。学会系统的学术年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准;发动机分会、电动车分会、材料分会、安全分会等一些专业分会的学术年会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会议;汽车电子分会、燃料及润滑油分会等一些专业分会的学术年会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工业企业的关注和支持。

    1、学术品牌会议

    最近几年,中汽学会形成了学会年会、国际先进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研讨会等一系列高端学术交流品牌会议,每年定期举办,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学会年会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综合学术会议,会议集技术报告、技术首脑互动论坛、专题分会场技术交流以及技术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吸引了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同行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体现了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2010年在长春召开的第十八届年会,规模最大,超过1300人,专题交流会场13个,论文征集超过700篇,充分展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大加强了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先进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研讨会。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国内该领域最专业、最受关注的专题交流活动。活动每年邀请中国、日本、俄罗斯、瑞典、德国、美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的整车和变速器企业参与技术交流和产品展示,参会规模超过550人。会议在加快中国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车联网及车载信息服务论坛(Telematics@China)。为推动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融合,加快中国车联网的建设,从2008年开始中汽学会积极组织政府、企业、软件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等多方,每年举办论坛。最大规模达到1000人。对提升国内车厂的信息化水平、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进车辆与集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VTI)从2010年起,每年7月在中国长春举办,由中汽学会、吉林大学、一汽集团共同发起。活动专注于汽车底盘集成技术,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分享战略视野、学术思想和创新理念,参会人数超过700人。

    2、培育精品期刊,实施强刊工程

    可以说科技期刊是永不闭幕的学术会议,它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汽学会以《汽车工程》、《汽车技术》和《汽车工艺与材料》为抓手,严格稿件审查和管理,实施“强刊”工程,不断推动科技期刊更好发展。《汽车工程》是业内唯一汽车类进入EI检索的科技期刊,在国内交通运输工程类中被引频次列第3位,综合评价总分列第5位,影响因子列第11位。2011年《汽车工程》再次被评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加强自身建设,丰富期刊内容。《汽车工程》完善了网站系统,启用了汽车工程网站和网上采编系统;《汽车技术》长期以来通过坚持打造拳头栏目,增强了可读性,丰富了期刊内容。

    建立杂志评刊员制度,强化监督效能。特别邀请来自于读者的评刊员对每期文章进行打分评价。对优秀的栏目和选题、文章予以奖励,末位的文章编辑将给予警告。

    平面与网络相结合,提升信息化水平。《汽车工程》等杂志投稿、审稿、录用、退稿实现网上进行,增加了著作权转让协议签署等法律程序,进一步保证了杂志的质量。这一系列举措,使传统媒体多元化、信息化、平台化发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专业分会中,电动车分会的《电动车辆的研究与开发》;矿用车分会的《矿用汽车》;发动机分会的《APC动态》;服务分会的《汽车服务周迅》;专用车分会的《专用汽车》等,分别在各自专业领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交流的信息和平台。

    地方学会中,北京学会有《汽车学会信息》和《北京汽车》;山东学会有《汽车通讯》;河南学会有一年四期的《河南汽车摩托》杂志;陕西学会办好《汽车实用技术》、《陕西汽车》;江苏学会联办刊物《轻型汽车》;山西学会出版《山西汽车》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

    3、加强国际交流活动

    中汽学会长期与国外同类组织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在多种国际组织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中汽学会是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FISTA)常务理事;2009年成功推荐选举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骏博士当选FISITA 2012-2014年主席,这是这个组织自成立以来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代表担任这一职务。学会是国际太平洋地区汽车工程会议(IPC)发起国之一(现已更名为亚太汽车工程年会/APRC)。中汽学会参与“促进各国汽车工程师交流”、“培育高素质青年工程师”等诸多问题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提升行业国际地位。近年来,学会积极承办多项国际会议,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以2010年举办的“第25届世界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大会暨展览会(EVS-25)”和“2012世界汽车工程年会暨展览会(FISITA)”最为典型。EVS-25参会人员共约2000名,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米,超过历届EVS大会。刚刚闭幕的2012FISITA大会,共有来自39个国家2000余名代表注册参会,其中800余名代表来自海外,年会总共收到投稿论文摘要1521篇,录取论文1007篇,其中大会收到有效提交全文680篇,海外论文约占40%。同期举办的技术展,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车身和关键零部件,汽车生产和制造装备等领域,展览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达到130家,是历届FISITA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专业展览会。会议得到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万钢部长、苗圩部长、陈希书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做了精彩的报告。2012FISITA大会在各方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在中国举办一届精彩纷呈、卓有成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世界工程年会的既定目标。

    加强国际组织后备队人才培养和举荐。积极引导和推荐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加入国际组织,并多次派出资深人员参加FISITA有关活动,适时推荐他们进入FISITA常务理事、主席等候选人名单。此外,在国际电动车标准制定组织中,也多次推荐专家进入专家库队伍。

    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参加电动汽车倡议EVI活动。2010年7月,在G20清洁能源部长会议上,中国与美国等共同提出旨在加强国际电动汽车研发交流与科技合作的电动车倡议(EVI),得到了德、日、法、英等13个国家及国际能源署(IEA)的积极响应。学会作为中国EVI秘书处,全程参与了EVI倡议的建议、组织和实施工作,在EVI倡议的实施落实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建言献策,在服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思想库的重要作用。

    建立技术发展报告制度,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中汽学会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2007年开始启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并每年定期发布《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成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参考。该报告荣获2011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专家编写《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跟踪报告》等,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开展专题研究,编写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和《中国纯电动汽车发展配套措施研究》等专题技术报告,此两项研究报告分别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和二等奖。

    全力支持专业分支机构积极承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制动分会、材料分会、环保分会等作为该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主任委员单位,负责牵头国家和行业有关制动、材料、排放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协调。

    积极推动中汽学会技术规范体系建设。以轻量化、电动汽车等领域为切入点,开展了技术规范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了《中国汽车工程中汽学会技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对技术规范的组织和研究制定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和规范。先后组织编写了《商用车润滑导则》、《汽车制动系统技术规范》等7项行业技术规范。今后三年中,计划出台40多项技术规范,将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积极开展政策法规研究。配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国家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办法》等,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行业发展规划研究。围绕我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中汽中汽学会积极参与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如参与工信部牵头组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科技部《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这些规划目前已正式发布进入实施阶段。

    开展地方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咨询工作。2010年,组织专家为广西柳州、辽宁沈阳、河北深泽县等地编制了当地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为山西晋城市政府编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2012-2015年)》,为广州市花都区编制《广州花都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建设方案》,为深圳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为江苏盐城市编制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开展专项技术研讨,提供技术服务。针对产业技术难点,组织召开“汽车轻量化技术研讨会”,“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研讨会”,“汽车零部件创新方法”(TRIZ)宣讲和技术难题专题咨询活动,受到企业技术人员的好评。

    为企业和地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组织专家先后深入一汽、东风、吉利等企业,以及襄樊,沈阳、厦门、贵阳等地方提供技术咨询,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领导下与地方科协和企业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建活动。

    (四)积极承担政府委托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中汽学会承担大量政府委托任务,得到政府部门高度认可。

    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研究。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等。

    承担政府性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任务。如受科技部委托承担国际合作计划——电动汽车倡议(EVI)中方秘书处工作,具体负责与国际能源署(IEA)和EVI成员国的日常沟通协调与数据交流,协调推进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建设。

    开展政府委托的产业调查研究。2009年,受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委托,完成了《我国汽车整车开发能力研究报告》和《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为发改委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依据。2011年,受工信部委托,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及指导意见提供了详实而客观的第一手材料。受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司的委托,开展了“我国汽车科技人才现状调查”的有关工作,形成了汽车职业教育人才调研报告,为汽车类职业人才培养规划和学校建设提供了基础的参考。2012年,受发改委委托,开展了“轻量化节能汽车补贴政策研究”工作,为后续制定推广节能汽车产品补贴提供了依据。

    受政府委托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汽车轻量化共性技术平台建设”、863计划“下一代高性能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平台研发” 和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基于城市工况的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国际合作研究”等共性技术课题研究,中汽学会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探索形成了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有利地推进了这些共性技术研究,促进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受政府委托开展相关政策的后评估。受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委托,对目前正在开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进行效果评估,现已完成混合动力公交车技术评估,其他电动汽车产品技术的评估工作近期将全面启动。

    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专项工作。如2011年,受商务部委托,中汽学会先后派出专家参与“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的评审和复审工作。2012年受国家工信部委托,中汽学会参与了开展公务用车采购目录编制工作,现已进入具体执行阶段。

    二、面向社会,全面提升科普工作服务水平

    第七届理事会期间,中汽学会从行业实际出发,将汽车科普与汽车文化紧密结合,专门成立了展览与科普部,有5名专职人员在中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日常工作,形成了一个科普期刊、两个科普活动、多个科普基地的科普工作局面。

    一是以《汽车之友》杂志为阵地,普及汽车文化知识。《汽车之友》杂志从1986年创刊以来,成为全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媒体,长期稳定读者达65万人次。中汽学会以此为阵地,通过“新车”、“试车”、“汽车文化专题”等特色栏目,宣传汽车文化,普及汽车知识。

    二是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ormula Student China 以下简称:FSC)为载体的大型科普活动,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FSC活动。它是由中汽学会发起主办、中石油润滑油公司冠名支持的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制造与使用的比赛。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标准,在接近一年的规定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座休闲赛车。通过FSC过程的锻炼,参赛学生能够在设计、制造、成本控制、商业营销、沟通与协调等五方面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长期坚持下去能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现和储备人才,促进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

    三是以“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活动,带动我国汽车设计人才成长。2005年起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该大赛以选拔、培养大专院校中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主的企业青年设计师以及学生为目标,提升我国汽车设计人员以及在校学生的设计水平,大赛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所设奖项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并发放。

    四是以“北京汽车博物馆”等为依托,打造汽车科普文化新基地。2011年3月,中汽学会会同丰台区政府建立了“北京汽车博物馆”,定期举办“汽车科普大讲堂”活动,成为“中国汽车科普文化基地”。此外,在上海、北京、珠海建立了“大学生卡丁车培训基地”。

    通过以上科普文化活动,取得了如下效果:

    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参加人数不断增加。以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为例,从第一届的20支,增长到第二届(2011年)的34支,第三届(2012年)接近50支,得到了广大院校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每个车队正式队员20名,受训人员总计达到2000人左右,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的院校学生超过2万人。

    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随着各种赛事的成功举办,中汽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新闻报导力度,包括中央电视台二频道、五频道等中央媒体和北京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在内的众多电视、报纸、网站、杂志的报导,汽车科普文化活动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政产学研用合作,参与机构不断增加。以科技部、工信部、国际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等部门成为赛事的支持单位;国内主要汽车企业集团、行业检测认证机构均成为活动的战略合作企业,同时还涵盖了相关行业企业;40余所重点汽车院校参与全面参与汽车文化活动;参赛学生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参赛学生成为各大用人单位的优先选择对象。

    三、      面向汽车行业,全面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平

    (一)会员服务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中汽学会始终将为会员服务和为汽车行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建立了以会员为中心的工作机制,并在人员、机构、制度和经费几个方面予以保证。

    设置专门机构,专职会员服务。从2006年开始秘书处设有“组织联络部”,配置5名专职人员,主要负责会员服务工作,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分支机构和人才举荐等专项管理工作。组织联络部还统筹协调学术部、培训和资格认证中心、技术发展部、科普展览部等部门做好会员专项服务工作。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会员权益。2007年学会秘书处除在《学会章程》、《学会组织工作细则》和《学会专业分会工作条例》等制度中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专门制定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和《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普通会员管理办法》,细化会员服务规则,保障会员权益。

    (二)积极开展会员服务工作

    中汽学会七届理事会期间,完善了会员管理数据库,实行了统一的会员登记号,向个人会员发放了IC卡式《个人会员证》,向团体会员单位发放了IC卡式《团体会员服务卡》,并确保持卡人在参与学会活动时的优先权和优惠权。细化了会员服务的工作内容,并已经形成制度。2007~2011年的四年中,每年为团体会员单位提供的服务不少于12项,为个人会员提供的服务不少于6项,其中,通过网站会员服务系统,免费提供《汽车工程》、《汽车之友》、《汽车参考》和《汽车服务周迅》等信息资料服务,并将会员服务的职能分解到各级组织,保证会员服务做到多元、及时和有针对性。

    中汽学会充分利用行业地位优势和专家资源优势,初步建立了继续教育培训、人才表彰举荐、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和信息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技术培训初显成效。除各专业分支机构开展的大量技术培训外,秘书处培训与资格认证中心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建立了技术培训专家库系统,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活动。

    2010年,组织举办“汽油机电控与标定培训班”、“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高级研修班”、“汽车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培训班”等各类培训活动。

    2011年,共举行各类培训活动10余场次,包括“柴油商用车SCR尾气处理液应用技术培训”、 “解决早期质量问题的思路、理论和方法——降低保修费用、改善JD Power分值的新机遇”、“制动系统技术研讨会暨规范宣贯会”、人社部“653”工程项目“汽车车身机构设计及CAE分析优化技术配戏”、“汽车行业功能安全(ISO26262)基础培训”等。

    人才举荐形成品牌效应。一是在“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中设立“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和“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奖项,每年分别奖励2-5名优秀科技人才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每人奖金一万元,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激励青年人才成长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积极向有影响力的社会奖项推荐人才,2008年以来,经我会推荐,每年有一名汽车科技人员获何梁何利奖。三是积极向中国科协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已由5名一线汽车科技人员获此殊荣。

    积极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中汽学会是首批获得中国科协授权并开展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的机构。2006年以来,建立了不同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评价标准和严谨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与继续教育紧密结合,为工程技术人员取得社会认可搭建了平台,获得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支持。2010年,受理认证申请总计244人,其中通过终审认证201人,总通过率为82.4%;2011年,学会受理认证申请总计298人,其中通过终审认证242人,总通过率为75.84%。

    工程教育认证取得新进展,2012年首次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合作,积极参与汽车领域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按照秘书处的要求开展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

    (三)倡导优良学风。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中汽学会在加强学风建设和行业学术自律,积极推进行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形成“长春共识”,推动行业自律。2010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年会期间,学会联合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形成了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共享平台,共同抵制浮躁之风的“长春共识”。提倡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科学精神,维护学术诚信。对学术论文、本着求真求实、尊重真理的态度,鼓励理性思考、自由讨论,杜绝只求经济效益、不顾质量的行为。

    严把论文质量关,建立诚信档案。依托中汽学会专家库,严格审查会议征集论文和《汽车工程》等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关,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同时把好论文及期刊编辑和审稿两个关键环节,实现每篇文章一稿三校,杜绝学术造假。

    实行科技奖励成果公示制度。一年一度的“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经过评审之后,对于入围成果,通过网站、报刊、期刊等媒体进行公示,对于成果类型,成果发明者都公开公示,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抄袭、冒用他人成果等不良现象出现,确保获奖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度。

    (四)加强科技奖励工作,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

    中汽学会管理的“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是2001年第一家获得国家奖励办登记批准的社会力量办奖机构,也是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单位。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先进集体”。2007-2011年五届理事会期间,受理奖项申报560项,先后评出“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252项,“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19人,“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12人,累计颁发奖金总额达418万元。向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20个科技项目,其中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4月,中汽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设奖二十周年暨200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

    2012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五届理事会进行了换届工作。五届理事会期间除了组织评奖工作外,还卓有成效的做了大量财务管理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建立预算制度,及时清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现有理事单位48家,基金规模2000万元;为六届理事会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为激励汽车行业科技人员和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民主办会和组织建设

    中汽学会始终按照《章程》规定,坚持民主办会;七届理事会期间积极创新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建设,满足会员和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坚持民主办会。在《章程》的基础上编制了《组织工作细则》、《专业分会工作条例》和《团体会员管理办法》、《普通会员管理办法》等文件,依据章程,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常务理事会会议及秘书长工作会,在学会发展、组织体系建设等重大事项均由常务理事会或理事会决策,将民主办会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秘书处组织机构。近年来,为适应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和学会业务发展需求,秘书处新设置了汽车产业研究院、汽车轻量化联盟秘书处、技术发展部等业务部门,大大提高学会的技术服务能力。

    (二)分支机构的组织建设

    中汽学会七届理事会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分支机构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组织工作细则》、《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专业分会工作条例》,从设立、管理、换届、变更、任职人员、财务和资产、考核和评比等各方面规范分支机构建设。

    加强分支机构管理。针对分支机构发展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分支机构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分支机构工作规范和要求。按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要求,将分支机构的财务全部纳入秘书处财务统一管理。

    加强与分支机构的挂靠单位联系。积极争取挂靠单位的支持,对促进分支机构建设;提高会员服务质量有重大意义。2011年,秘书处与全部分支机构挂靠单位签署了合作管理分支机构的协议书,要求挂靠单位为专业分支机构秘书处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并规范分支机构活动要求。目前绝大部分分支机构设置专职秘书处工作人员,所有分支机构都有固定的年度学术活动。

    根据行业技术发展需要,尤其是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和完善专业设置。原有21个技术分会,2010年以来,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根据汽车技术发展进程,新成立汽车振动噪声分会、悬架技术分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并筹备成立汽车可靠性技术分会、汽车齿轮技术分会,进一步提高服务针对性。

    开展分支机构评估工作。自2010年始,对分支机构在“会员发展与服务”、“民主办会与管理”、“学术交流及国际交流”、“科普及继续教育活动”和“参与学会秘书处的项目及课题”五个方面对各分会进行了评估,奖优罚劣。秘书处将对年度评估中业绩较出色的分会在下一年进行重点扶持。

    (三)加强秘书处团队建设

    按照打造百年学会的目标,中汽学会一直坚持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建设秘书处团队,七届理事会期间取得明显成效。

    秘书处人员全部实现专职化。目前,秘书处工作人员,从秘书长、副秘书长到工作人员全部实现专职化。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保障政策参加社会基本保险,为员工办理五险一金,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制定补充社会保险。制定内部培训计划,积极支持员工参加专业技术进修和培训。

    专业化建设成效显著。目前秘书处工作人员90%是大学以上学历,主要专业涉及汽车及相关技术领域,副秘书长以上领导80%具有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职称,其中,多数秘书处领导和部分技术骨干成为国家和汽车行业权威专家,兼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政策研究、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机构评价等专家组成员。

    队伍逐步实现年轻化。目前,秘书处团队平均年龄35岁左右,80%的中层管理人员为45岁左右的技术骨干,建立了正常的退休制度,每年新接收3—5名大学生、研究生充实队伍,进一步加快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年轻化。

    办公条件逐步改善。秘书处开通了内部局域网,每个工作人员配备并且已经更新了电脑,将工作手段信息化,高效、快捷地服务于会员。

    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专业审计制度。秘书处设立专门的财务处,有4名专职会计和出纳人员,统一负责秘书处和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并制定《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等专门制度。每年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进行专业财务审计。

    六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广大会员的热心支持下,中汽学会各级组织按照学会章程,围绕“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服务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科普工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平;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突出学术特色,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组织建设,自身能力得到增强,成为推动汽车产业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汽学会的事业继往开来、繁荣昌盛。

    上级管理部门对此给与充分肯定,中汽学会多次受到表彰:2007年1月中国科协授予“先进学会”;2008年和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分别授予“先进学会”;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 2010年1月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11年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1月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   

    以上荣誉的取得是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中汽学会系统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第七届理事会,向六年来为学会的发展辛勤工作的各位理事、全体学会工作者,向多年来热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学会分支机构挂靠单位、学会特聘专家、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向支持和指导学会工作的有关政府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过去六年的工作,是六届理事会以来中汽学会十一年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一年,我们牢牢抓住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机遇,紧密围绕国家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需求,努力贴近行业,实现了与汽车行业的共同成长,不断将中汽学会建设推上新台阶。十一年里,中汽学会的总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一方面,软硬件办公条件显著改善,办公面积从2001年的300平米扩大到近4000平米,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秘书处专职工作人员由2001年的30人发展到100多人,实现了员工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另一方面,行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手段和形式也日益丰富。在稳固提高传统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产业创新联盟、技术规范、大学生方程式等一批特点鲜明、实效性强、影响力大、成长性好的工作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汽学会实现新一轮发展新的推动力。这些重要进展,既是中汽学会过去十年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也为中汽学会今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十多年来的学会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按学会宗旨办会,规范学会行为,做好党与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做好学会工作的方向;开展业务工作要依靠但不能依赖政府;为会员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要有必要的专业能力和品牌产品;我们要坚持专业、激情、服务、合作的办会理念;坚持精品工程的质量意识;坚持秘书处团队职业化、年轻化、专业化队伍建设;坚持学会办事公开、公平、公正的诚信原则;坚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坚持既依靠会员又服务会员的和谐办会方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汽车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殷切期望相比,中汽学会工作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产品和方式还需进一步拓展,科普资源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分支机构的管理工作和秘书处内部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工作建议和展望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由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十年的超高速发展之后,进入理性发展的新时期。汽车工业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政策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确定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自主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技型社会团体,学会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中国科协八大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一流社团,为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确定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推动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此,学会应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汽车科技进步、汽车科普文化、汽车产业研究三大服务平台,进一步全面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此,对第八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打造汽车科技进步平台,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汽车技术进步,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学会的历史使命,也是学会工作的核心任务。

    提高水平,建设学术交流活动品牌。提供学术交流是学会主业,也是学会立会之本,活力之源。目前,学会已经建立起分工有序、互为补充的学会系统学术交流平台。在今后的五年中,要进一步使其在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其在倡导敢于创新和勇于竞争的精神、活跃学术思想、鼓励学术争鸣,创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学会秘书处层面进行的活动要进一步体现对行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引导,在专业分会层面进行的活动要进一步体现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研讨和解决,帮助科技人员尽快成长,推动全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要着力打造以学会学术年会、先进车辆与集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VTI)、自动变速器国际研讨会、汽车白车身国际研讨会等一批品牌学术活动,努力建设成国内汽车行业最具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

    强化合作,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是产学研联合的重要组织模式创新,是政府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后五年,学会将继续发挥学术性团体的独特优势,推动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和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作全面展开,加快车联网技术创新联盟筹建步伐。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联盟结构,提升研究水平,探索依托产业联盟,集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汽车轻量化联盟将通过组建重点实验室为联盟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源。

    培育精品,实施强刊工程。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活动重要的一个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可以从科技期刊中获取大量的科技信息,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公示,如前所说科技期刊是永不闭幕的学术会议,它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继续加强《汽车工程》的建设,完善流程、提高质量,适时扩大版面,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

    实施人才工程,培养和激励科技人才成长

    努力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国家奖励办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新的奖励模式和对汽车科技领域原创性成果、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奖励方式,并在推动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

    根据行业用人需要,将车辆工程师培养、工程师继续教育、科技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与汽车工程师专业资格认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跟随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进程,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客观且符合汽车行业特点的汽车人才同行评价体系。

    面向高级技工、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和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科技人员等三类人群开展工程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搭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热点培训与课程培训相结合的工作平台,加快推进汽车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借助学会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和图书出版方面的综合优势,支持和协助企业形成一批享誉国内以及在世界汽车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提高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汽车科技界的学术地位。

    二、打造汽车科普平台,推动汽车文化发展

    大力发展汽车科普文化是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会重要职能之一。学会按照精品工程的要求,继续巩固传统科普业务,积极开拓新型活动,出版、赛事、展会等多形式推进,全面推动汽车科普文化发展。

    巩固科普杂志《汽车之友》行业领先地位。《汽车之友》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后,通过进行车类业务要量身定做,非车类业务要注重创新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编辑、美编、网站、发行和广告的联动效应,强化团队建设,确保各项指标名列前茅。

    树立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国际影响力。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是全球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共同拥有的一项非盈利性社会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各国发现和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最重要的非教育领域的社会化公共平台。我们相信,大赛利在当代,功在未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和发现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

    打造具有学会技术特色的汽车及零部件展示平台。通过科技展览组织模式的创新,使其在展示中国汽车工业科技发展成就、推动国内外企业间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继续组织“汽车造型设计大赛”、 “全国高职院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开拓了汽车科技和文化普及的新阵地。

    三、打造汽车产业研究平台,提升为政府和行业服务水平

    继续发挥学会人才资源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客观独立社会地位优势,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提出观点和建议,努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库和智囊机构。

    加强专题调查,加强产业研究理论和方法学习,提高研究水平。继续做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跟踪》研究工作和《中国汽车参考》的出版工作,启动《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报告》工作,充分且客观地反映国内外汽车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专家观点,并启动对产业发展状况、行业科技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工作,定期发布相关信息,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帮助。

    在打造三大技术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好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作用。发挥2013年至2014年作为FISITA主席国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世界汽车界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的联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扩大与其在科技展览、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的国际交流活动,并使国际汽车科技交流活动进入实质化、项目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认真组织好中国科技人员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好国际会议的论文推荐工作,组织好在国外的展览项目,组织好在国外举办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为中国工程师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汽车产品走向世界搭建通畅渠道。

    继续加强与海外华人团体的合作,发挥其在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汽车工程界各类机构之间、汽车工程师之间交往的桥梁作用,并为海外优秀科技人才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渠道,为其回国工作提供帮助。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秘书处职业化水平。学会要在充分展示和发挥好学术型团体的功能和综合优势的同时,增强自律意识和品牌意识,努力提高公信力,树立诚信形象,抓住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快速发展为学会拓展业务空间带来的契机,积极和主动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委托工作,积极和主动地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积极和主动地为行业共性技术水平提高和企业技术进步服务。

    加强秘书处建设,进一步推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树立新的观念,在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办事机构,提高职业化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把学会建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社团。

    以参加民政部社团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秘书处规章制度,优化规范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条件,提示职业化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和谐、协调、统一的学会工作大平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规范运行的专业分会激励其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不能维护学会利益、不能按照学会要求开展工作和不能有效地为会员服务的专业分会,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发挥专业分会在广泛团结科技人员、广泛联系企事业机构和广泛联系相关工业方面的作用,提高其在专项技术发展方向方面对行业的影响力,并保证学会系统整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运行。

    完善学会秘书处与学会系统各级组织(包括专业分会和地方学会)之间、学会系统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联合开展活动,使学会的整体优势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完善学会会员管理体系,提高为会员的服务能力,建立畅通的会员意见反馈渠道,把会员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重要标准,把学会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更有效地发挥学会在党和政府联系科技界“桥梁纽带”方面的作用。

    各位代表!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小到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那么未来的十年将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汽车科技社团和我们广大的汽车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为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